雷克雅未克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体预言成真数以千万计玩家正在解 [复制链接]

1#

人人都有一个科学家梦想,小时候。

如果长大后,玩游戏玩着玩着就实现了呢?

这不是脑洞,是现实。

或许是源自教育模块化的缘故,在创意上国人总是有点放不开的原因。

或许在于从小就接受的定义、定理和定论这三定。

于是乎,手机是用来打电话的,我们在智能手机时代慢了半拍。

游戏就是用来玩的,结果电子竞技我们用了十多年才迎头赶上。

这不,对于功能游戏,我们还在使用一个所谓约定俗成的定义——作为一种教学拓展。

这种思维固化,用比较娱乐的方式来解读,或许落在刘慈欣(大刘)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之上,更有说服力。

其春节上映后引爆的口碑两极化,就有这种思维固化的作用。

一短时间内,大家辩论的焦点都在于地球能不能像诺亚方舟一样开着走,结果混淆了科学与科幻的边界。

相类似的,国内的功能游戏的走向就进入了一个固定航道——用游戏来传播一些知识或姿势,比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各种数理化知识。

但逆向思维或许可以反过来,为什么一定要考虑教学,为何不能升维一下,进入到科研场景里呢?

有何不可?为何不能?

这并不是一个脑洞,而是游戏领域已经实实在在达成过的成就,而且还不是什么功能化的小游戏。

年初,这个史上最成功的太空MMORPG《EVE》(《星战前夜》)做了一项新功能发布——玩家可以参与真实的太空探索项目。

结果,数以千万计的游戏玩家,一下子就进入到了天文学家的角色扮演之中。

是否觉得很不可思议呢?

其实套路并不复杂,因为玩家在游戏里依然是在玩,只不过这是一个太空版的《我们来找茬》。

冰岛雷克雅未克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推手,它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请玩家帮忙看图说话:

空间望远镜拍摄了海量的图片,其中某些地方恒星的光芒会被阻挡遮蔽,那很可能就是类地星体。玩家要找出这些地方,标记并加入简短描述,一旦某一张图片被标记的次数足够多,信息就会被传递给日内瓦大学的项目组。

如果更加通俗的来说,就是请玩家们一起来寻找另一个地球。

是不是觉得和《流浪地球》以及一众科幻大片的背景有点相似呢?

EVE庞大的玩家社区力量,显然成为了科学研究最强应援团,而且还不用真的懂天文,只要按照游戏里的要求,找出不同来就可以了。

简单易行还能赚游戏币,皆大欢喜。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除了玩家能够有成就感以外,也能让科研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从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去做更多的深度研究……

突然之间,写到这里,脑子里又短路了了一下,跳闸去了大刘更为经典的《三体》之中。

人家故事开头不就有全球无数玩家一起玩神秘网游《三体》,用各种匪夷所思的想象,试图解锁和拯救“三体文明”真实而悲催的宿命吗?

那不也真是一个功能游戏,而且功能强大到了拯救的高度。

尽管每一次拯救试错的结果都是没有通关的“GAMEOVER”。

刊载于《人民邮电报》年3月22日《乐游记》专栏期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单选

你希望在游戏里搞科研吗?

不想可以试试非常乐意尝试我要解锁游戏里的所有科学成就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