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芬兰简述
位于欧洲北部,北欧五国之一,与瑞典、挪威、俄罗斯接壤,南临芬兰湾,西濒波的尼亚湾。有“千湖之国”之称。是欧盟成员国之一,也是一个永久中立国。芬兰国旗名为“蓝色十字”旗,芬兰的国花是铃兰,象征着纯洁和幸福。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制造业,主要以木材、金属、工程、电讯和电子工业为主。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
2
芬兰位置及自然地理特征
芬兰大致介于北纬60度到70度、东经20到30度范围左右,北极圈从其北部穿过,是欧洲第七大国。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西临波的尼亚湾,东面是俄罗斯,西南濒波罗的海和芬兰湾,注意:芬兰北部并没有北冰洋出海口。芬兰湖泊众多,有“千湖之国”的称誉。芬兰靠近北极圈,曾被冰层封冻,地面由于冰层运动的作用下陷拉伸,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芬兰国境内有大大小小湖泊18.8万个,占国土面积的10%,其中最大的湖是位于西南部的塞马湖。
芬兰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海拔—米,中部为冰碛丘陵,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南北狭长。赫尔辛基是世界上纬度第二高的首都,仅次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
境内冰蚀地貌广布,湖泊大多为冰蚀湖,原冰川类型为大陆冰川。
冰蚀湖是是冰川侵蚀成洼地,冰融化后积水形成的。
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冰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两类。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如角峰、冰斗、刃脊、冰川谷、峡湾、羊背石、冰蚀湖、冰蚀谷等;而冰川(包括冰水)堆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如冰碛丘陵(欧洲广布,如波德平原)、冰碛垄、侧碛堤、冰水堆积形成冰碛湖等。
冰蚀作用一般分为
挖蚀: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得底床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拔)起,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
磨蚀:由于冰川对冰床产生的巨大压力引起。因挖蚀作用产生的碎屑。冻结于冰川底部,成为冰川对比底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从而形成较细的冰碛物。
冰川运动过程中推带冰蚀作用产生的许多岩屑物质接受周围山区因冻融风化、雪崩、泥石流等作用造成的的坠落堆积物,不加分选地随冰川运动而位移,这些被冰川搬运的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称为冰碛物,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形成的地貌就是冰碛地貌。冰碛物的特征:一是泥杂堆积、分选性差;二是砾石磨圆度比河流差;三是一般缺乏层理构造。
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全国1/3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南部属于温带海洋性(过渡)气候。
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欧洲人均林地面积最多的国家。资料显示其森林覆盖率达69%左右。树种比较单一,主要由三大树种组成,欧洲赤松占46%,挪威云杉占37%,桦木占14%,其他阔叶树种只占3%。矿产资源中以铜为主。
3
芬兰人文地理特征
芬兰的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从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林业发达,农畜产品自给有余。
芬兰服务业包括商业、旅游、金融、通讯和公共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发达。交通运输业发达,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部。赫尔辛基大区是主要的人口密集区,芬兰的首都是赫尔辛基,靠近波罗的海,市内建筑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被称为“北方洁白城市”和“波罗的海的女儿”,海港市场上就有一尊名“波罗的海的女儿”铜像,是赫尔辛基的象征。芬兰人大部分是芬兰族。
1
芬兰人口大多集中在南部地区的原因
芬兰国土纬度高,气温低,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南部临海,交通便利;第一大城市在南部,人口密集。
芬兰国旗名为“蓝色十字”旗,旗地为白色。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说象征蓝天。芬兰有三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着的国土。
4
地理题中的芬兰
(北京年高考)读图6,回答第9、10题。
9.芬兰
A.盛行西风,终年温和多雨
B.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城镇数量少
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
10.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
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
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
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
DB
(?韶关二模)芬兰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28分)
材料一图甲。
材料二“林纸产业群体(图乙)”是芬兰首创的并被各国普遍采用的模式,该群体是木材、机械和专有技术的联合体,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生产锯材、纸浆和纸产品等,以达到群体中的各相关工业同发展。
(1)据图甲分析,芬兰北部每年出现现象并可以看到斑斓绚丽的北极光。根据人们的长期观察发现,北极光约每隔11年就特别明显,这说明可能与有关。(4分)
(2)芬兰是“千湖之国”,其湖泊形成大多与作用有关。要监测芬兰湖泊水域面积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可以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6分)
(3)据图甲说明芬兰森林工业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原因。(10分)
(4)据图乙简述芬兰“林纸产业群体”模式的优点。(8分)
本题组考查了极光、太阳活动、冰川作用、地理信息技术、工业的区位、产业聚集等知识点。
解析:(1)极光现象只有在极夜时期才更明显,11年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同,说明与太阳活动有关。
(2)芬兰湖泊形成大多与冰川作用有关,是冰川侵蚀成洼地,冰融化后积水形成的。监测湖泊面积大小变化,不能直接遥感判断,需要运用GIS技术对图片进行分析、处理才能看出。
(3)读图甲,根据图例分析,芬兰森林工业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沿海、铁路沿线地区。南部纬度位置较低,气候温和,有利于森林生长,森林覆盖率高。南部海运和铁路运输便利,靠近欧洲市场。有利于森林工业发展。
(4)读图乙分析,兰“林纸产业群体”模式形成一条涵盖森林种植和管理、森林工业、运输和科教等服务业的完整森林产业链,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在一起,缩短运输距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技术先进,清洁生产。变废为宝,资源充分利用。
答案:(1)极夜太阳活动;
(2)冰川;GIS;
(3)南部的沿海、铁路沿线地区;南部纬度位置较低,气候温和;海运和铁路运输便利;靠近欧洲市场;
(4)形成一条涵盖森林种植和管理、森林工业、运输和科教等服务业的完整森林产业链;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缩短运输距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技术先进,清洁生产。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芬兰总人口.1万,素有“千湖之国”之称。境内69%为森林,8%为耕地,10%是湖泊。长期以来该国依托森林发展经济,是世界重要的纸张和纸板出口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该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向电信等高科技产品转型尤为突出,成为世界技术发达国家之一,竞争力强,被国际有关组织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材料二首都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人口48.4万,周围还有赫尔辛基、利卡特、图尔库等城市。
(1)分析芬兰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原因。(8分)
(2)芬兰北部风力最强的季节是季,简要说明其原因。(6分)
(3)分析芬兰获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美誉的原因。(6分)
(4)推断芬兰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原因。(6分)
本题组考查了气候形成原因、森林资源分布、高科技产业区位、人口分布等相关知识。试题分析:
(1)气候、地形、人类活动均影响当地森林分布。地处纬度偏高的副极地低气压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并临近内海,降水较丰富;气温低,蒸发弱;平原为主的地形,湖泊众多,土壤肥沃;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护与管理有利,生长环境优越。
(2)芬兰北部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季受极地东风影响明显,且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
(3)该国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高科技产业在该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均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高科技产业具有消费资源少,对环境影响小,效益高的特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工业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会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高科技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
(4)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气候气温、水源、地形、土壤、资源、交通等相关。依据图中城市分布及该国纬度位置(气候)可判断,芬兰人口集中分布于国土南部地区。芬兰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南部临海,交通便利;首都在南部,基础设施较好,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答案:(1)地处纬度偏高的副极地低气压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并临近内海,降水较丰富;(2分)气温低,蒸发弱;(2分)平原为主的地形,湖泊众多,土壤肥沃;(2分)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保护与管理有利,生长环境优越。(2分)(答4点可得满分8分)
(2)冬(2分)①冬季,气压带南移,北部受极地东风影响;(2分)②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强劲(2分)。(合计6分)
(3)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工业污染,有利于改善环境;(2分)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就业;(2分)产业结构升级,产品附加值会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2分)高科技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提高,有利于社会进步。(2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4)集中在南部地区(2分)芬兰国土纬度高,气温低,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温暖;(2分)南部临海,交通便利;(2分)首都(第一大城市)在南部。(2分)(每点2分,满分6分答案相近可得分)
图片来自网络
资料参考自网络
地理蹊
地理爱好者的家园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