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子酱》彻底火了,并且连带“乌梅子酱是什么酱”也成为全网热议的话题。
在短视频传播的助力下,李荣浩去年12月发布的这首歌曲同时霸榜QQ音乐、网易云音乐。截至3月5日,在它爆红的原生地抖音上,更刷出超33亿播放。而作为新晋的“带货神曲”,歌曲引发淘宝上乌梅子酱的相关搜索量暴涨了倍。
值得注意的是,《乌梅子酱》是首发于专辑唱片的歌曲,在间隔近两月后,因其简短上头的歌词与旋律在网友二创的助力下成为神曲。争议也由此而来。2月20日,乐评人丁太升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对《乌梅子酱》的评价。其中“俗不可耐、投机之作、刻意迎合下沉市场喜好的音乐、符合小镇青年群体的审美观”等锐利批评引起网友热议。
在俗与土的标签中,李荣浩被推进舆论的漩涡。
短视频时代,人们对音乐作品的审美逐渐流变,专业音乐人下沉创作媒介变迁下的“下里巴人”是投机还是拥抱市场的改变?对于主流市场与受众的变化,“阳春白雪”是应该被短视频“驯服”还是应该主动“净化”短视频,成为专业与受众争论所在。
01
短视频时代的下里巴人:切中集体情绪与二创推动作品传播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从2月到现在,无论是刷短视频爱好者还是游移于媒介依赖之外的普通用户,都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到这首火遍全网的《乌梅子酱》。短视频时代,一首作品的爆火都有迹可循,内容与流量之中的审美性与实用性缺一不可。
但奇怪的是,自李荣浩发表新专辑《纵横四海》到如今,已然跨越近两月的时间。事实上,从11月上线,12月与专辑一同正式发布,甚至1在浙江卫视的跨年夜上,李荣浩在众多观众面前唱了这首歌之后,反响依旧平平。那为什么2月会成为其突破第一印象与互联网时代黄金时间的规律的节点,使其一跃成为《孤勇者》2.0的存在呢?
回顾《乌梅子酱》的爆火之初,与情人节的甜蜜氛围有着特殊的关系。根据云合数据显示,2月8日,也就是情人节的前一周,#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首先登上抖音热搜,依靠多万搜索量登上热搜36位。而随着情人节的到来,《乌梅子酱》凭借其朴素直给的歌词、甜腻具象的恋爱场景成为节点创作的重要素材。情人节凌晨,#白鹿唱乌梅子酱#登上微博热搜,并在当天晚上以余万搜索量进入抖音热搜Top12,而后充满甜歌元素的《乌梅子酱》被范芽芽(.8w粉)、乃慧(.1w粉)、Bell玲惠(.5w粉)等人气音乐博主们接力翻唱,短时间点燃了“全网翻唱”的二创热潮。
之所以《乌梅子酱》会收到短视频自媒体和翻唱者的垂青,更多是因为其甜腻的内核在特殊的节点下切中了网友的集体情绪。当下情人节的氛围之中,《乌梅子酱》中具体的“糖”和代偿杨丞琳与李荣浩的爱情,为处于压力或者向往爱情的年轻人送来了精神的慰藉。在同一时间节点中,走红的“翻垃圾箱”行为深度参与情人节的行为也显现了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甜甜爱情的向往,于此,即使不能在现实中快速实现恋爱,也可以在翻唱、点评、转发等互动中,谈一场赛博恋爱,满足心绪转换的需求。
另一方面,《乌梅子酱》与《蜜雪冰城主题曲MV》如出一辙,具有激发“耳虫效应”的特征。所谓“耳虫效应”,指的是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某个片段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反复出现并且不受大脑控制,精神分析专家西奥多·雷克把这种现象的精神动力特性称为“萦绕在心头的旋律”,“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我尝了你嘴角唇膏薄荷味道”均是如此,又简单又上头,甚至会在大脑中不断回想“乌梅子酱是什么酱,杨丞琳的的唇膏竟然是薄荷味道。”也正因如此,全曲旋律简单、明快、洗脑(尤其是副歌),学唱门槛极低,使得它们本身成为一个极容易被复制、传播的“米姆”,从而促成快速进入人际传播成为社交狂欢下的交往货币。
在话题与热梗的传播之下,网络的大量二次创作大大增加了它的知名度。“把爱如火和乌梅子酱混起来唱”,“找不着调的乌梅子酱”,“花式演奏乌梅子酱”等二创内容均登上抖音热榜。至此,作为唱片歌曲的《乌梅子酱》在短视频平台的发酵下,经过情绪、节点以及歌曲特色的合力,带有时代特征与审美流变的“下里巴人”应运而生。
02
自媒体创作带来知识破圈:音乐的祛魅与易散的灵晕
对于《乌梅子酱》的爆火,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在娱乐圈颇受争议的“毒舌”乐评人丁太升发出的质疑,可以说,一半是火上热搜,而另一半是骂上热搜。以丁太升为代表的一批专业音乐人或追求音乐质感的受众,认为《乌梅子酱》是一首俗不可耐的“口水歌”,而创作者李荣浩也“自甘堕落”,更有甚者发出了华语乐坛在短视频消费的影响下,走入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期。
之所以丁太升与部分网友会对李荣浩发出叹息之声,是因为其曾是唱片音乐深度、风格与质量的代表。作为创作出《李白》《模特》《耳朵》等经典脱俗,别具一格的质感音乐的鬼才李荣浩,近年来在只有四秒钟的歌曲《贝贝》,以及全曲只有9个字的《要我怎么办》的影响下颇受质疑,有网友如是说,“是营销的成功案例,但不是合格的音乐作品。”
在丁太升的视频中,他评价《乌梅子酱》:“一进入到副歌,一股浓郁的中国乡土风掺杂着当下短视频的火爆元素扑面而来,你躲都躲不开”,并表示“简直俗不可耐。”在他看来,这是李荣浩充满功利的投机之作,这一次,更多的网友站在了丁太升的身边,以“唱片音乐不能迎合短视频自居。但其实,因歌词浅俗与旋律简单而走红的歌曲在唱片时代也屡见不鲜,比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之类的传唱度极高的国民歌曲。不过当时,浅俗的街歌评价,更多是短暂的专业音乐的笑谈,并没有像丁太升一样上升价值。那为什么如今会有更多的人敏感反应到其创作的简单和所谓的“下沉市场”?从媒介方式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一方面,社交媒体与资讯平台的繁荣,让富有认知盈余的专业音乐人拥抱平台成为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Content),为用户推介拆解“好歌”与“不好的歌”之间差异与创作逻辑,让对乐理有兴趣的普通受众成为有专业知识的评价者。也就是说,在自媒体的创作繁荣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与学科边界消弭,专业创作被解构,普通人也可以专业化。当下,在bilibili或者抖音上随处可见对于《李白》与《乌梅子酱》的创作逻辑解读,可见,无论是好坏,专业原创的状态被原原本本地放在了受众的面前,知识的破圈让本身因神秘区隔而富有魅力的音乐或者其他艺术正在产生祛魅的危机。
另一方面,随着音乐艺术的市场属性与消费社会勾连的愈加紧密,短视频文化也在不断翻转主流的创作逻辑,音乐艺术逐渐向文化工业靠拢。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为了消费而生产,为了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将不同文化类别都以统一标准加以处理。
根据丁太升以及有关音乐自媒体的讲解,“/(音乐简谱即doreredoladososo/soremimi)”对应《乌梅子酱》歌词“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一遍哼出声、两遍唱起调,再听下去很快就会被“洗脑”。诸如此类的还有此前风靡全网的《白月光朱砂痣》《踏山河》等等,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清新明快。
从《摄影小史》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雅明指出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灵晕”(aura)的消逝。不同青铜器、陶器等传统艺术,以摄影、电影为代表的复制艺术,“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如今短视频文化与消费加速了文化工业的发展,也造就了音乐艺术本身灵晕的易散。
03
媒介变迁造就审美流变:比雅俗更重要的是能够共赏
在媒介的偏向中,伊尼斯前瞻性地提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也就是说,随着媒介的变迁,不同的媒介使用潮流将影响相应文明的性质,如今,短视频成为日常使用媒介,在音乐艺术中,到底是亚文化翻转主流文化人心所向,还是主流文化收编亚文化大势所趋?
3月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短视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截至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此外,据《Z世代网络趋势大观》显示,年,有超过4成的年轻人每周上网时长超过42小时,如今,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在这样的用户体量和媒介使用时长下,短平快的创作逻辑和流量至上的平台逻辑正在形塑受众审美观的流变,对于身处加速语境之中的年轻人来说,可以满足心绪转换或者心理学代偿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更多社会价值或发展价值被悬置。
在丁太升看来,创造者应该向上突破,而不是向下兼容。落到音乐以及艺术的语境中,上下也就是雅俗的辩论,只不过同样鸡贼的他选择了“上、下”,让此类言语或争论更具对抗性。但从广大受众的需求来说,音乐的受众不应该区隔小镇青年或者其他的存在,审美能力或者喜好种类也不应该是区隔人群的工具。喜好源于个体的经历与认识,不应该有过多对抗性的标签。
在《论雅俗共赏》中,朱自清曾言,抗战后的“通俗化”运动开展以来,“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现如今,面对大众潮流也应如此,无论更具实用价值的“口水歌”,还是更具审美价值的经典歌曲,都应有其发展与欣赏的空间,回归“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认识中,艺术的区分也应该从雅俗之分走向共赏的未来。
面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未来,现实文化的多元化中,音乐创作的多元化也不一定倒退,天籁之音纵然升华享受,但朴实之乐也能让受众欢愉。今时今日,若有更多的专业创作人,以其专业、中和审美与实用价值的作品拥抱短视频平台,反观也是一种清流的荡涤,或许未来,在两相融合之中,审美坚持可以净化流量主义带来的浮躁与浅显。
“他们说快写一首情歌雅俗共赏,落笔传神还要容易传唱,上得厅堂也下得厨房。”下一次,当雅俗产生冲突时,我们可以听听同为创作才子的许嵩不落窠臼的歌曲《雅俗共赏》,他在歌词中,呼吁听众不要互相抨击对方的喜好。现在,再看这种雅俗之争,也许尊重他者的审美未来才能百姓共赏,共创“俗的无畏,雅的轻狂”的和谐共生的创作与审美景观。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论雅俗共赏[J].中国民族博览,(0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