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雅未克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建男北极日记在世界的尽头1绿岛冰岛
TUhjnbcbe - 2024/6/24 20:18:00

王建男北极圈简介:

年起,王建男在北极理事会划定的原住民居住区(下图红线内区域),开始了“环北极人文生态摄影观察”。

至今已25次进入北极8国,踏查了个人居点和生态区(见下图红点)

王建男已成为世界上,踏查北极原住民部落,最多的摄影家与人文观察家。撰写了大量的北极摄影作品、北极观察杂记及北极相关资讯。

年4月13日

北京

11/20°C

1

白色的“绿岛

北极圈有两个大岛的英文名字匪夷所思。

一个是Iceland(冰岛),一个是Greenland(“绿岛”,格陵兰)。

事实上,冰岛是绿色的,“绿岛”是白色的。

真不知道,几百年前那些发现“新大陆”的欧洲探险家是根据什么取的名?

如今,地球人都知道,格陵兰才是真正的“冰岛”——除沿海的部分陆地外,北半球最大的冰盖几乎覆盖全岛。这块平均厚度超过2公里的超级大冰,总面积超过了万平方公里!

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块大冰可以完全覆盖北欧五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再加上德国——这六个国家的面积之和,才万平方公里!

这个冷知识在全球的大普及,来自英国《每日邮报》的一篇报道:“假如整个格陵兰冰盖融化,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7.2米!如果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6米!人类聚居的大城市70%将淹入海底!”

2

杞人忧天

与这个骇人听闻的“预言”相配套的,还有下面这个百年波形图。

本图根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GISS)数据绘制(制图王建男)

上面这个图盯久了,“气候变暖”便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末日就在眼前。

然而,果真如此恐怖吗?

不妨把这个图拉长倍,看看用同位素测到的45万年气温波形。

本图根据东方冰芯(VostokIceCore)同位素古温度记录绘制(制图王建男)远古气温的波形图显示——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只有冰期(又称冰河期)与间冰期(又称温暖期)两种气温区间。目前地球正处在间冰期。我们所遇到的“高温”,其峰值(见图右侧边缘)远远低于前4个间冰期的峰值。感谢上天的恩典,我们生在了温暖宜人的间冰期。如果在这个区间还嫌热,剩下的就只有冰期甚至大冰期了——可惜那种区间不曾兼容人类的生命。上面这些图表仅仅是帮助我们从历史的视角看待气候变化。想彻底弄清这件事,还有诸多的视角,比如:地理的视角、生物学的视角,甚至“上帝的视角”……这些是我在另一本书《大融冰》中涉及的内容。在此,权且按下不提。不过,一系列证据告诉我们,“地球变暖”是个伪命题。我们有点杞人忧天了。

3

“绿岛”“黄人”

冰岛与“绿岛”,还有更加匪夷所思的事儿——

当年,欧洲的探险家们先后发现这两个岛子时,气候温和的冰岛竟空无一人;倒是冰天雪地的“绿岛”,顽强地生活着黄皮肤的原住民。

他们就是格陵兰因纽特人。

图勒母子(历史照片来自网络)年前,格陵兰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证明,从公元前年开始,格陵兰的土地上先后出现过三批人类:萨卡克人(Saqqaq,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多塞特人(Dorset,公元前年-公元年或年),还有图勒人(Thule,公元年至今)。

令人震惊的是:前两代格陵兰先民都前赴后继地人间蒸发了!

学术界的主流解释是,他们没有熬过寒冷的小冰河期。

于是,上帝把格陵兰岛留给了因纽特人。

当年,因纽特人的祖先从亚洲跨过白令陆桥来到北美。千百年后,再次遭遇的小冰河期又给了他们的后代继续向东迁徙的机会——通过埃尔斯米尔群岛,跨过冰封的巴芬湾,他们来到了格陵兰西北角的图勒地区(下图蓝色箭头)。

在格陵兰文化断代史上,这支曾经跨越过三个大洋①的格陵兰因纽特人被定义为图勒人(Thule)。

图勒人是第一批将狗带入格陵兰岛的人——因为捕鲸和猎海豹是他们的生存之道。狗拉雪橇的带来的族群文化也从此在格陵兰兴起。

截至年,格陵兰5.7万人口中,89%是因纽特人(5.1万人),其中1/4因纽特人有北欧血统,这是丹麦殖民者和其他欧洲人与因纽特人通婚的结果。

注①:指白令陆桥南侧的太平洋与北侧的北冰洋,以及巴芬湾所在的大西洋。

4

难于上青天!

明天就要出发了,还是手忙脚乱。

此行的目的地是格陵兰西北角的卡纳克(Qaanaaq)。那里是世界上最北部的原住民定居点,也是年前因纽特祖先登陆格陵兰的地方——图勒(Thule)。

在格陵兰因纽特语中,“图勒”一词是“世界的尽头”。

我们兵马未动,就已经尝到了“世界的尽头”的滋味——要去这里,难于上青天。

巨大的格陵兰冰盖边缘,狭长的海岸线上勉强裸露着几处陆地。这些地方繁衍着几十个聚落。当年格陵兰先民在苦寒之地创造的奇迹,如今成了现代人旅行的盲区。

所有村落都没有公路相连。漫长的冬季,村落之间,狗拉雪橇是最有效的交通工具。短暂的夏季,也可以依靠皮划艇来往。如今,许多村子通了客轮和飞机,不过只有少数村落是每周一班,多数只有两周一班。

年,我有幸参加美国《国家地理》的高北极摄影考察团,在进入著名的西北航道之前,先后踏查了格陵兰西岸的康格鲁斯瓦克(Kangerlussuaq)、西西缪特(Sisimiut)、伊卢利萨特(Ilullisat)和齐拉基特索克(Qilakitsoq)。

彼时,乘坐的是“国家地理探险家号”考察船,在每一处考察点都有专家精心安排的充足踏查时间。

此行,已经没有这份待遇了。

本想此行把西岸的村落一网打尽。然而,选择乘客轮,途经的村落若停留便至少是一周,否则没有下一班船。选择乘飞机,也逃不过这个周期。如此一周一村,甚至两周一村,走遍格陵兰的主要村落少说也要三个月。

只得退而求其次。

经过反复推演各种交通工具的衔接时间后,做了一个收缩的行程——

第一程,飞机。从康格鲁斯瓦克入境。随即转小飞机南下纳萨尔苏瓦克,再转直升机飞纳尔萨克,停留一天一夜。

第二程,客轮。两夜一天。浏览沿岸三四个村落。在帕米乌特下船踏查。终点为格陵兰首府努克,在此停留四天。

第三程,飞机。努克飞伊卢利萨特,停留一夜。再经乌佩纳维克飞卡纳克。一周后原路返回,在伊卢利萨特停留两天,衔接飞努克的航班。然后,努克——康格鲁斯瓦克——雷克雅未克,离境。

如是,此行涉及格陵兰九个原住民聚落,除了世界最北的原住民定居点卡纳克(Qaanaaq)确保了一周时间的深入采访外,还有三个村镇可以做到两天至四天的采访,另有五个聚落可以短暂实地踏查——面对“世界的尽头“,这可能是我力所能及的唯一可行性方案了。

5俺的“中国胃”

行李箱,历来就是我们北极之旅的总后勤部。

穿的和用的且不说,仅吃的一项,就能装满两个箱子。

俺历来认为,偶尔吃一顿西餐是开洋荤,顿顿吃西餐就是遭洋罪!

俺这个与“中国心”一样坚定的“中国胃”,一路上不仅苦了大厨老婆大人,也苦了我们的拉杆箱——米面油盐、锅碗瓢盆、菜板菜刀、生食熟食……

本次旅行,全程计划23天。

15夜住在有厨房的公寓里(卡纳克7天、伊卢利萨特3天、努克4+1天),自己动手做三餐,食材或许可以在当地超市解决。

2夜在船上,早餐午餐都是70克朗一位,晚餐贵一点克朗。想了想,干脆订餐。少带点食物,留出空间装摄影器材。

3夜住没有早点的旅馆(纳尔萨克、哥本哈根),用自备的电饭锅做饭。

总之,要应付21天的晚餐和20天的早餐(仅雷克雅未克有一顿免费的早餐)。当然,如果有能力,再带些午餐更好。

行李的内容越来越多,行李的数量却越来越少——除北京至哥本哈根可以每人带两件23公斤的行李外,此后的8次空中之旅,都是每人一件20公斤的行李。

三周食品,四季衣物——总共40公斤。

当然,还必须带足摄影器材……

图文:王建男

来源:极地塞翁王建男的北极圈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建男北极日记在世界的尽头1绿岛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