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盛家港之战 社会势力控制捕捞权埋隐患
你知道彭霸天吗? 坐在时代周报对面的翟延波问, 我们这里就有一个。 翟延波是一个渔民,生活在辽宁省庄河市青堆镇盛家村。
彭霸天,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渔霸,凡是不服从他管理的渔民不是被他的爪牙殴打、驱离,就是被迫缴纳高昂的 管理费 ,彭霸天的形象成为当年进行教育的一个反面典型。
翟延波口中的 彭霸天 是辽宁省大连市所属的庄河市青堆子镇的一个港口 盛家港的实际控制人刘希玉。
这些年我带领渔民致富,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我有错吗? 刘希玉严词反驳了渔民的举报。
渔港控制权之争
盛家港是属于盛家村的,不能由一个外人说的算。 翟延波因为生气而涨红了脸。
事实上, 盛家港 确切的名字应该叫做 河门渔港 。1993年盛家村成立渔民协会后,为方便渔民靠港,渔民协会出资修建了港口。 盛家港 只是当地人习惯的称呼。
而 外人 则是河门渔港现在的实际控制人 刘希玉。刘希玉并非盛家村村民,2002年,盛家村渔民协会对外招商共建河门渔港,刘希玉成为盛家港最初的三位股东之一。
刘希玉,庄河市*协委员(上一届庄河市人大代表),青堆镇商贸城董事长。渔业起家,目前承包青堆镇的港口。近些年开始从事房地产开发。
如今,面对村民的控诉,刘希玉觉得很冤枉: 我这些年一心为渔民着想,带领他们发家致富,包括举报我的人我都曾给予很大的帮助。
一方气愤,一方喊冤,围绕着河门渔港,刘希玉与盛家村渔民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
盛家村,临海而居。村民大多靠海吃海,以打鱼为生。1993年,在盛家村村委会主任姜运华的组织下,盛家村成立了渔民协会,姜运华任会长。
以前我们村渔民打鱼基本无法靠港,渔民协会成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建设港口。但渔民协会财力有限,前期投入34万元后,渔民协会已无钱继续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决定招商引资。 姜运成告诉时代周报。
刘希玉还清楚的记得那个过程: 当时那基本上还不能算是一个港口,因为我在庄河市有这样的资源,和很多港口都有合作,所以盛家村渔民协会就找到我,希望我能投资建设盛家港。
2002年,刘希玉、姜运成、姜运华三方经过协商以股份制的形式扩建河门渔港(盛家港),并向庄河市发展改革局申报渔港扩建工程,三方股份比例分别为姜运成40%,刘希玉、姜运华各占30%,协议规定由姜运华负责河门渔港的日常管理。2001年以前因经营不善形成的债务由姜运华负责偿还。渔港扩建前投资的34万元,作为渔民协会永久资产。
就这样,刘希玉与盛家村结缘。
后来,因为经营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姜运成和姜运华先后退股,刘希玉成为河门渔港唯一的经营者。
刘希玉告诉时代周报,直到目前,他已经对盛家港投资近2000万元。但渔港与渔民的矛盾就此产生并升级。
姜运华和姜运成为什么退股,就是因为和刘希玉合不来,被迫放弃的。原来港口是不向渔民收取港费的,刘希玉管理后,按照打捞的海产品的重量收取高额港费,渔民如果停靠在别的港口,就会遭到刘希玉的威胁。 翟延波对说。
然而,刘希玉否认这一说法: 我们从未向渔民收取港费,收取的是商贩的。
至于收费标准,刘希玉告诉: 我们是按照商贩收购货物的品种和质量收费的,品种纯一点的按照一块钱一斤的标准收取,杂货则按照两毛钱一斤收取。一天收不了多少钱,只够港上的人工开销。
据渔民杨财山介绍,渔港每天的海产品数量相当可观。 比如红定波螺每天上量3万至4万斤,虾爬每天3000斤左右,飞蟹一天上量1万斤左右。
刘希玉坦言,港口收费没有经过任何财*部门的审批,而收费标准 都是自己定的 。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任何收费单位在收费之前都要到财*部门进行审批,财*部门经过听证等相关程序后予以批准,并且收费标准也应该进行公示。很明显,刘希玉在港口收取费用的做法是违法违规的。 辽宁省住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张誉腾告诉时代周报。
双方矛盾的焦点还有,渔民的集资钱去哪里了。
翟延波介绍说,2010年,刘希玉召集渔民,以成立合作社的名义,向盛家村100多户渔民以每户渔民3千元的方式集资搞浅海养殖,并签订《青堆浅海底播养殖实行股份制协议书》。刘希玉承诺,亏损由他本人承担,按投资保底分红,每户年末分红2万元。账目公开、操作公开。但后来刘希玉将海域承包给外来经营者使用,至今,只有少数人家分得2万元,多数只分到了1.7万元。而3千元本金刘希玉一直没有返还给渔民,并拒绝账目公开,隐瞒实际收到的海域承包金数额。
刘希玉每年收取所有外来的承包海域费应在800万至1000万左右,而给渔民每年只分得300万元左右,剩下的钱都被刘希玉独占。
刘希玉否认了以合作社的名义集资的说法,他介绍说,由于春天渔民出港会影响近海养殖,当时渔民和近海养殖户之间的矛盾很大,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刘希玉以协调人的身份调解此事,最终达成的意见是,只要渔民保证春天不出港就分得2万元钱,有时出港的渔船,就分得1.7万元。而收取的海域使用费,基本上都分给了渔民。
在翟延波等渔民的手中并没有任何有关交钱的字据。刘希玉表示,我只是协调人,所以不可能给他们出具相关合同。
不立任何字据的口头协议成为刘希玉与盛家村村民金钱往来的常态。
翟延波介绍说,2010年,刘希玉向每户渔民集资养蚬子,每户出资2万元,在保证渔民不丢本金的情况下实行 投一得一 的办法,风险由刘希玉承担,年末分红两万元。
按照刘希玉的说法,集资养蚬子是他在引导渔民转型的过程中想到的最好办法。 因为盛家村渔民都是小船舶作业,只能在近海打捞,收入有限。所以我要引导他们转型,搞近海养殖。让渔民心甘情愿地转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让渔民看到有钱可赚,所以风险我全担,渔民保本分红,投一得一。这个诱惑是很大的,也就是你投入两万元,两年后就翻番了。2012年已经分红一次了,每家都连本带利拿回4万元。2012年第二次集资的分红会在今年6月份发给大家。